close

【大紀元2014年10月30日訊】(大紀元記者李熙綜合報導)中醫所謂的「肝」,並非單指肝臟,除了肝的整個系統,包括情緒和精神。而「保肝」,最重要的就是確保睡眠的充足,讓肝得到完整的修護,有助於維持正常疏泄功能,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。平日多攝取酸味的食物,達到養肝護肝的作用。

人體的各個臟器之間都由經絡連接。除了食療和正常作息,「保肝」還可按摩下面介紹的幾個穴位,起到活絡筋骨、養肝血、舒肝解鬱、補脾氣、滋陰養腎的作用。

行間穴:改善臉色發黃

中醫認為,面色不健康,就是内臟器官出現了狀況。臉色發黃說明脾胃虛、氣血弱,與肝臟有密切關係。現代人由於工作壓力大、失眠,容易造成肝氣鬱結,心情不暢快。肝血不足或肝火過旺也會影響脾胃的正常功能,致使氣血不足、瘀滯,於是影響臉色。

肝經的路線由頭至腳,經過臉部,一旦肝經不通,血液運行就會不暢,臉色也會逐漸變黃。行間穴是肝經上的一個穴位,位於足背側,拇趾和第二趾之間的位置,按摩此穴位能夠刺激肝經,有助於打通肝經,對於疏肝理氣、調暢氣血、改善肝功能。

具體方法:使用大拇趾按摩行間穴3分鐘左右,需稍加用力,感覺到微痛為宜。也可光腳,用一隻腳的拇趾去踩另一隻腳的行間穴位置,每天不定時踩壓,即能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。

行間穴、太衝穴(網路圖片)
行間穴、太衝穴(網路圖片)

太衝穴:疏肝解鬱

太衝穴為肝經的原穴,是人體重要穴位之一,能夠反應肝經以及肝的狀況。此穴具有疏肝、解鬱的作用,十分適合肝火旺盛、心情焦慮、鬱悶的人。用指腹按揉此穴就可以平肝熄風、清肝明目。

太衝穴位於足背側,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間兩根骨頭交會凹陷之處,當人的情緒起伏時,肝臟會受到影響,此時太衝穴為了控制情緒便會發出信號,因而有溫度、色澤發生變化或是壓痛感,而且對外界的感知更為敏感。有時候如果按壓沒有疼痛感,可能是麻木、氣血不通等等原因所造成的現象,所以不論是否疼痛都可以經常按摩,以達到保健肝臟的效果。

具體方法:按摩時,力道宜以適度微痛為佳,循序漸進,不可太過使力,否則可能會皮下瘀血,按揉後可以喝少量的水,幫助新陳代謝。

足三里穴:疏肝保健的養生大穴

足三里穴(大紀元資料室)
足三里穴(大紀元資料室)


足三里穴被中醫認為是養生大穴,之所以稱作「三里」,是因為它具有「理上、理中、理下」的功效,是胃經的「合穴」,可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達到強身健體之作用。

按摩足三里穴除了對脾胃有幫助外,也對肝臟有益處。脾胃乃是氣血化生之源,脾胃功能正常,肝血才會充足,肝氣才會順暢。當肝的疏泄功能失調時,氣血運行受阻,其他臟腑也隨之會受到影響。因此經常按揉此穴能夠補益脾胃、消除疲勞,並起到養護肝臟作用。

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,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。

具體方法:反覆的用拇指按摩5分鐘,先按住不動,接著緩緩使力,再迅速放開,讓足三里穴有酸脹、發熱的感覺才可以。或者運用捶打的方式,一般用拳捶打2至3分鐘即可,同時配合均勻呼吸,效果更好。

三陰交穴:養肝護肝效果佳

脾統血液,肝藏血行氣,而腎藏精。當飲食不規律會使得脾胃功能失常,身體易氣血不足,肝臟無法獲得良好的滋養;溼氣、濁氣不能順利排出體外,皮膚就會出現各種狀況。

此穴位於腿部內踝尖直上3寸的位置,是肝、脾、腎,三經交會的地方,具有養肝血、補脾氣、滋腎陰的作用。等到年紀稍長,臉部皮膚鬆弛,出現肌肉下垂,長斑、皺紋、過敏等現象,其根源是出在身體內的臟腑,此時可按摩此穴,搭配中藥,調理身體機能。

具體方法:按摩時盤腿端坐,用一隻手的四個手指抓握住足外踝,大拇指彎曲垂直按在三陰交穴上,有節奏地左邊旋轉15次,接著往右轉15次,然後再換另一側,要有酸麻脹感為宜。**

責任編輯:伊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人間淨土 的頭像
    人間淨土

    戒色系統工程

    人間淨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