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禪修的心,愈簡單愈好


放鬆,是起點,也是完成。

放鬆,更是從起點到完成的過程。

放鬆,當然就是貫穿起點與完成的方法。

而這,正是禪,也是禪修。

禪的悟境,是徹底的放鬆。

禪的起點,是放鬆的學習。

禪修,是放鬆的方法,也是放鬆的過程。——繼程法師


禪修的心,完全處於當下。禪師做任何事,「只管」做而無妄念,所以不輪迴。運用方法的總原則,是當下一念,覺照現前的因緣。
禪法固然簡單,但人心很複雜。停不住的心,如何與不斷生滅的境合一?於是以「有」追逐「無」,多數人不得其門而入,愈是忙著安心,心就愈迷惑。其實,動靜是相對的,動是生活的寫照,靜是禪修中的專注狀態,動靜之間的轉換,放鬆是不可或缺的機制。


除非修行已融入日常步調,初學者想從緊繃立刻放鬆,是不可能的。放下急求強求的心,是放鬆的第一課。學習放鬆的方法,讓方法帶著身心放鬆,放鬆地練習放鬆的方法,直到放鬆與方法成為身心協作的一部分,漸漸趨向整體性的禪修。


能時時保持放鬆的人,心的品質是清醒而從容的。在這個基礎上體驗呼吸,我們將熟悉於呼吸,敏感於呼吸,並可從呼吸察覺自我的變化,及時調整。所以,觀呼吸就是觀生命。若能精進於數息、隨息的鍛鍊,就可能在一呼一吸深入無常、無我的本質。


《金剛經》說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覺悟者隨著生滅不息而流動,無一境可停,無一心可住,在無住中自然安住。心不顛倒,即是無心可安。


《禪味六十》網址:

http://www.ddc.com.tw/ec/event/2015/04/Chan60/index.htm

 

 

 

【回家】——當下與歸零

日本茶道以精確的步驟,進行沏茶、品茶、相互禮拜等儀式,將「和敬清寂」的蘊涵,投入身、語、意的靜默與覺照。「和」代表從群體意識的關切、認同中回歸自心,「寂」象徵如實欣賞、接納自己及生命的一切,整個過程是一個無形的圓相。禪茶一味,與覺察呼吸一樣,都是從無我的原點體驗禪心。

http://www.ddc.com.tw/ec/reading/2014/20140227.htm

 

【回家】——當下與歸零
 

◇資料來源:《親子快樂禪》,《我在法國僧院學到的40件事》,《和樂無諍》

      【禪修FOLLOW ME】主題展
 

「很多時候,我們喝著茶,卻不知道自己在喝茶,因為心沉浸在一片憂慮中。」一行禪師提醒習慣一心多用的人:如果失去正念,就不是全然地喝茶,喝下的是悲傷、渴望、猜疑、憤怒、恐懼……而快樂也將變成不可能。

日本茶道以精確、素雅的步驟,進行沏茶、品茶、相互禮拜等儀式,將「和敬清寂」的蘊涵,投入身、語、意的靜默與覺照。「和」代表從群體意識的關切、認同中回歸自心,「寂」象徵如實欣賞、接納自己及生命的一切,整個過程是一個無形的圓相。

禪茶一味,與覺察呼吸一樣,都是將專注力集中在六根的觸、受,讓想蘊、受蘊的制約暫停或減輕,從無我的原點體驗禪心。若能時時不離「捨受」,即是放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與「三昧」正受漸漸相應。

許多人怪罪環境變動太快,打亂原本平穩的節奏,事實上,多數人也無法安於規律的生活,經常悶得發慌。因此,速度與變化並非元凶,任憑矛盾的心念選擇性地解讀世界,才是迷失直覺與自信的關鍵。當我們不再急著搜尋幸福的捷徑,便會發現:具有喜悅特質的人,不依賴感官刺激,卻能在平凡事物裡看見鮮活。

愛因斯坦(Albert Einstein)說:「最重要的是,永遠不要遺失神聖的好奇心。當人類持續探索永恆與未知時,總會不由自主地展現敬畏之心。」現代科學已知,宇宙是密不可分的全息共振現象,佛陀與歷代證悟者,則以「回家」形容「皈依自性覺」。超越時空的觀慧,來自二元對立的徹底消融,信仰的實相,即是充滿創造力的當下歸零與六度萬行。
 
◎延伸閱讀:【知足】——心念的淨化
 
◇資料來源:《安心禪》,《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》,《放下的幸福》,《佛陀遺教》
  

聖嚴法師說:淨化世界,從個人內心開始。三無漏學是佛法的根本,十善業屬於戒的層次,心若純善自然入定,定力深厚、持久便常生智慧。

禪定中的修行者,沒有七情五欲,雖然還有善惡分別,不會觸動邪思邪行。但是出定後,隨著境緣流轉,煩惱和妄念可能再度活躍。因此,凡夫鍊心必須先落實「正見不動」,然後才能與《六祖壇經》的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接軌。

心念的本質是情緒。一般人感受不到細微的波動,所以著力於「情緒管理」,當心靈具備敏銳、平和、澄澈的素質,就可提昇為「情緒覺察」——以探究內在自我為軸心,不壓抑、不渲染,不以慚愧、懺悔等概念模糊焦點,如實呈現情緒的堆積與爆裂,以及雜亂、顛覆、糾纏等各種面向與細節。

EQ的深層開發,並不是為了擺脫負面思緒,而是以專注力為基石,培養全盤觀照的視野。藉由深刻的自知之明,統合自律、尊重、主動學習、自我激勵、同理心、內外秩序重整等創新要素,以不分化為原則,持續地自我修復與超越。

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的能量,不一定成正比,卻存在著互動關係。當禪修者努力以戒律約束自己,可能對看不慣的人事物產生猛烈的厭惡感,若忽視潛伏的貪欲與不滿,侵略性與瞋恚將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如果誤將信願建立在慢心上,便可能在修道的過程裡不斷地強化自我成就,永遠無法與不思議的佛性相應。

知足,是無條件的喜樂,與正念共生。當我們的身心愈純粹,愈能清楚地覺知念頭的動向,以直心在業力中練習觀無常、觀無我、觀緣起,即是化解根本煩惱的最初方便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禪修 戒色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人間淨土 的頭像
    人間淨土

    戒色系統工程

    人間淨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